李志如是县人大代表,也是澧田镇枧田村支部书记和农民贴心人。多年来,李志如矢志不渝地践行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宗旨,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农村,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工作。今年以来收集反映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意见21条,共开展宣传培训活动2次35人次,开展产业发展等调查研究1次,有效发挥农民贴心人熟悉农村、联系农民、代表农民的重要作用,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。同时,紧紧抓住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契机,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、办实事、疏难事,做乡村振兴带头人。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党建示范引领,基层治理的“穿线人”。李志如深挖枧田爆动这段红色文化,以红色基因推动党组织建设,他积极开展讲村史讲党史活动,让村民记住这片被鲜血浇灌的土地和被信仰染红的村落,以红色精神推进党建高质量发展。他力求增强支部成员凝聚力,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,在日常工作中极力维护班子团结,遇事都会征求大家的意见,对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,坚持公平公正公开,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。他积极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,带头开展产业技能培训,经验交流,引导本村群众创业增收。他注重群众意见的收集,让“民呼我应、民呼我为”更便捷、更迅速。对于群众反映的新建产业路、新建农田灌溉电排等意见,积极响应,及时跟镇有关职能对接。对于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,主动帮助解决。
二、传承制酱技艺,做群众致富的“带头人”。乡村振兴,产业发展是关键。枧田村是千年酱村,制酱产业一直是枧田的传统产业,近年来,李志如一直按照产业发展“标准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”的要求,带领枧田群众发展壮大制酱产业。为严格食品安全标准,在李志如多年的摸索和推动下,制订了枧田村酱制品的“行业标准”,统一了加工流程,更换了制酱的酱钵器具。制酱过程以人力劳动为主,为提高酱制品产能,李志如向酱农推广使用生姜刮皮机器、环保蒸汽锅、柚子切割机等新型设备,节约了劳力提高了效能。为节约制酱成本,减少外购原材料的数量,李志如组织酱农种植了200余亩的白萝卜原材料基地,建设了酱制品产业的“上游车间”。在李志如的带动下,现在枧田村在家的农户80%都以制酱为主要产业,180余户酱农中有大户21户,枧田目前已形成年加工120万斤总产值超3000余万元的致富产业,带动了一大批制酱能手增收致富,户均收入3-5万元,最高的达30万元,“枧田牌和子四珍”自有品牌获得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。在李志如的推介和宣传下,酱制品远销全国各地,还打开了俄罗斯等国际市场,尤其深受港台同胞的欢迎。
三、提升人居环境,做美丽乡村建设的“引路人”。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,李志如带领党员群众齐发力、共参与,围绕“干净整洁、秩序井然、环境优美、和谐宜居”的要求,努力改变村庄环境。跑相关部门、走帮扶单位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近千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提升,完成了村内主干道铺设柏油路建设,村内道路干净整洁;重新布局并完善了村内排水沟建设,一改过去汛期道路积水的问题;全村推进户厕改造,实施了村内生活污水处理项目,改善了村内污水横流的现象;带头拆危建、清杂物,帮所有酱农完善了晒酱场地,提升改造了晒酱工具;牵头修缮了枧田村史馆,保留了枧田的乡愁,重建了上新屋大桥,方便了村民的通行。环境好了,路灯亮了,池塘净了,绿化美了,生产设施改善了,村民对此赞不绝口,枧田村也被评为优秀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。
忠实履职,甘于奉献。李志如用实际行动,让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落地生效,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“接下来的工作中,他将利用县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的基层工作优势,继续发挥农民贴心人的桥梁纽带作用,加强调查研究,倾听群众意见,做到体现人民意志、保障人民权益、接受人民监督,为枧田村振兴贡献力量。